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发展90年——献礼百年系列

发布者: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1-03-15浏览次数:701

献礼百年系列

编者按: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党中央全面总结和展示各个领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光辉历程的精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将分别总结和介绍80年来我所主要成就和贡献,以缅怀前辈和鼓励后来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在新时期谱写健康中国建设新篇章。


“以食物营养为术,为人民健康福祉和科学发展做贡献”

——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发展90年

发展历史

食物成分数据(food composition data,FCD)作为描述食物营养特征的基础信息,是一个国家必需的公共卫生数据、基础战略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营养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引导农业生产、指导食品加工、平衡国际贸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自成立之初(以下简称“我所”),就把食物成分研究作为重要领域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时代变迁人员更替,但几十年来食物营养研究和食物成分数据积累不断发展,目前不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别食物成分数据库,还担负着全国营养和慢病调查的重要数据支撑。我所代表国家作为国际粮农组织(FAO)国际食物成分组织(INFOODS)的成员国成员,东北亚地区食物成分数据中心(FAO/INFOODS-NEASIAFOODS)牵头单位,为世界健康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营养科学发展,从认识食物组成和物质代谢开始。早在1928年,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析和整理有关食物营养价值的研究资料,并首次发表《Nutrition Value of Chinese Food》。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有意义的“食物成分表”,虽然当时仅有270种常用食物的宏量营养素、灰分及部分钙、铁的含量,但却奠定了我国食物成分数据研究开启。

1939年李维鑅、张昌颖就上海、南京食物的数据进行补充和修订。这些研究数据成为那个时期不可缺少的科学研究和大众营养改善的基础资料。

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成立后,以周启源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营养学家完成了近300种常用食物中6种维生素的测定工作,收集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的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并经过整理,于1952年编制成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食物成分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经过1952年—1955年间4次出版,老一辈营养学家开始注意引用国内文献数据,增加了上海、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防疫站提供的资料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多年分析、积累的食物资料。分别在1963年(新一版)、1977(新二版)、1981年(第三版)修订版出版,这个时期的工作为我国第一次全国营养调查和教学等提供了有力支撑。1982年出版并发行了日文版《中国食品成分表》。

改革开放科技发展,我所王光亚、沈治平研究员主持开展食物成分研究工作,在学习国外食物成分分析新技术之后,得到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启动了新一轮食物成分研究。此工作组织了十多个省市合作单位参加,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出版了《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与《食物成分表(分省值)》共两册,覆盖了1358种食物26种营养素及部分食物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并转载了1981年的部分数据。

新版食物成分表统一采样和分析方法,更新数据,填补了膳食纤维等成分空白,食物和营养成分数量大大丰富。同时期,分别出版发行了北京、上海、福建、湖北、安徽、甘肃、青海、云南等省级食物成分表。1997年出版并发行了英文版《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Foods》。这些资料不但为开展我国人群营养状况调查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交流需要提供了数据支撑。

杨月欣研究员主持食物成分数据研究工作。在国家科技部公益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项目、北京市自然资金及达能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千余种食物的能量、营养素、氨基酸、脂肪酸等70余种成分分析工作,以及500余种特色食物的叶酸、碘、大豆异黄酮、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维生素K、胆碱、泛酸、生物素等含量。

为满足国家重要工作——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平台的需求,工作组先后整理出版了2002年、2004年《中国食物成分表》。

2002年版本在编制的形式上和食物分类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内容上将1991年版的《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的数据收录并做了数据核对和修订,增加了同时期新增加的食品项目和营养成分数据,使之与营养科学概念发展和国家公共卫生数据库建设标准相一致。在数据呈现形式上,2002年版本对每条食物都给予特定的编码,使之更便于使用查阅及计算机的应用。

2010年,国家食物成分监测正式成为国家财政年度工作专项,食物成分监测国家工作组对数据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经过10年努力,我国食物成分监测技术队伍、数据产出和数据库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得到飞快发展。

2020年,全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实验室已经有31个,遍布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域,不但提高了全国疾控体系的实验室技术能力,我国基本食物和包装食品覆盖率也越来越高,为更好的完成我国营养监测和改善、慢病预防以及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截至2020年底,经过系统、完善、精准的监测,10年间已经新增超过6000余个食物的营养成分,是过去几十年的数倍,极大丰富了实验室数据以及不同用途数据库的发展。源数据的产生很重要,高质量标准化的数据更重要。

2010年开始,我国食物数据核对和入库程序、标准化管理已有专人负责;以不同食物来源为分类,新出版了药食同源类食物(功能食品原料)基本成分数据表,2018年修订出版的植物册和2019年动物册《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对新老版本的全部食物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特别是经过15年营养科学发展(与2002年相比)和国际数据标准提升,食物能量值、脂肪酸、维生素A等需要进行了重新修订,增补了食物种类和植物化学物等的文献数据,查询便捷性有效提升。

我国食物成分数据属于国家基础战略资源,我所高度重视数据的共享利用,利国利民。目前,已有中国居民常消费的1300余条食物数据在我所官网供免费查阅使用(国家食物成分数据公众查询平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国家食物成分监测工作组正在积极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期许未来,有更多的食物成分数据为全民健康服务。

继往开来

回顾历史,感谢那些在食物成分领域领衔的科学家们,以及在职业生涯为此努力过的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健康中国建设已经启航,一个重要驱动力量是食物和营养数据的智能化。

202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与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609号)要求,在国家食物成分监测上,更加为完善制度、健全监测体系、提升技术能力、规范提高数据质量等方面开展工作。

1 .食物成分数据是国家基础资源数据。通过多年的科学调查、检测或生产活动所积累或收集的科学数据,充分开发利用科学数据资源,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措施,也是国际和我国食物成分数据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 .提高数据质量,做好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的实践中,已经深深认识到数据标准化是实现数据深度挖掘和综合利用的关键,也是技术层面产生正确结果和科学证据的必需途径。

3 .未来10年优先发展领域。一方面强调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实验室检测能力和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着重补充和更新覆盖我国居民能量供应的最基本食物,发现和补充食物营养数据空白;第三个方面,发展数据网络化、信息化及共享化建设。

4 .提高数据应用,为人民健康福祉服务。在未来,为更好的为国家提供决策的数据支撑,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国家工作组将着手编制《中国食物成分发展报告(2020-2030》,并充分体现先进性、代表性和时代性,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